走访慰问老兵蒋昌汉 聆听英雄事迹
“1951年清明节那天,我正式踏上朝鲜土地,到朝鲜后修了半年飞机场,下半年就打了小青山战役......”现年96岁的蒋昌汉,虽已满头银发,却依旧精神矍铄,说起抗美援朝的那段经历,老人的话匣瞬间打开。
1951年1月,蒋昌汉穿上军装,成为志愿军140师418团1营1连的战士;同年3月,他随部队跨过鸭绿江,踏上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征途。
“子弹擦着耳边飞,炮弹在脚边炸,我们心里只有一个只有念头:坚决完成任务!”在蒋老的记忆中,上甘岭战役是他军旅生涯中最激烈最艰难也最难忘的战斗。
1952年10月,部队奉命从东线进攻美军控制的山头,蒋昌汉所在的连队作为尖刀连,300余名战士率先发起第一波冲锋。“我们冲上去,一百多人只剩几个人下来......”蒋昌汉说,经过四次冲锋,战友们凭借顽强的意志和不怕死的精神,把山头攻下来,整个战斗历经三天三夜。
“战斗是真的激烈,我们真的是不要命......”据蒋老回忆,在朝作战期间条件十分艰苦,饿着肚子上战场是常有的事,“有时候就喝点水,甚至连水都没得喝。打一次仗起码要准备几个月的水和粮食,因为运水、运粮食比较困难,在朝鲜吃粮食,一百斤米我们只得吃30%,70%都被敌人拿燃烧弹一炸就烧完了。”
......
在讲述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情形时,蒋昌汉的话语总是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让人感受到一名老兵的拳拳爱国之心。然而,当回忆起自己的战友时,老人又声音低沉:“我是幸运的,我还能活着回来,可是那些牺牲的战友们,他们却永远留在了那片土地上……”
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伟大胜利后,1954年11月,蒋昌汉回国,1963年3月转业回家乡会同工作直至退休。
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如今的和平年代,蒋昌汉始终满怀对党的拳拳之心、赤子之怀。几十年工作,蒋昌汉一贯谦逊、踏实,将自己在战场上铸就的坚韧品质融入到日常工作的点滴之中,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我最大的夙愿是回到魂牵梦萦的地方——朝鲜,为牺牲在异国他乡的战友们祭上一杯酒,讲一讲他们没能看到的繁荣、富强的祖国。”蒋昌汉说。
75年过去,如今山河已无恙,大地焕新颜,英雄们写就的精神史诗,如明灯般,一直照亮着后人前行的路。
来源:会同新闻网
作者:胡江勇
编辑:李洁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