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老街剃头匠:老手艺人的坚守与温情
2025-03-01 19:10:12 字号:

“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好彩头。”民间认为,二月二这一天理发会使人鸿运当头、福星高照。以前老会同,剃头匠们走街串巷,理发、剃须、洁面样样精通。时光流转,曾经那些忙碌的身影大多已隐入岁月,但老一辈的手艺仍在城市的街巷深处悄然延续,用一方木凳、几把老工具,续写着往昔的烟火与温情。

张美成:流动的理发摊,流动的温情

清晨7点,70岁的张美成提着水桶、挎着背包准时出现在改河街。石凳上,梳子、剪子、剃刀一字排开,这便是他“科班出身”闯荡江湖的底气——1980年代,他自费到怀化美容学校培训半个月,笑称“手艺是跟着改革开放学的”。20分钟剪一个头,收费6到8元,遇上衣着朴素的老人,他总会主动少收几块钱。

张师傅言语不多,脸上总挂着温和的笑意,不声不响地干活。一刀一椅一盆水,一推一刮一清洗,不一会一个清爽利落的发型就剪好了。剃头只是基本功,用刀刮胡子刮脸才是重头戏。张师傅的手稳如老松扎根,刀身随着他的动作一弯一转,沿着眉骨游走,不过片刻,就修出了整齐的眉形。紧接着,刀刃轻拂面部,细密的汗毛被刮得干干净净。张师傅的专注劲儿十足,连鼻孔、耳孔这些细微之处也不放过,挨个儿仔细清理,整套流程下来,尽显老手艺的精湛与讲究。“赶集走到哪儿,摊就支到哪儿。”说话间,他利落地抖开围布,剃刀在客人鬓角游走,碎发随风卷入晨光里。

粟多松:老兵剃头匠的“战场情”

迷彩帽、挺直的腰板,81岁的粟多松坐在摊前,仿佛仍是当年三五九旅的兵。退伍后他放弃安置机会,一个推子、一把剪子,自学剃头坚守44年。“从前两毛,如今七八块,修面刮胡子都管够。”老顾客李大爷摸着新剃的寸头感慨:“从黑发听到白头,他的推子声比钟表还准!”粟多松却摆摆手:“我的顾客最低都是二十多年的老顾客了,就图个和老伙计们唠嗑的热乎劲儿。”

余援朝:木箱里的艺术人生

香樟树下,73岁的余援朝将老木箱挂在树干上。开箱瞬间,碎了一角的镜子映出斑驳树影,梳子旁躺着一支磨亮的竹笛。“剃头是生计,吹曲儿是生活。”剪发间隙,他常为客人吹奏一曲,常客宋伟成打趣:“听了三十年,笛声比剃刀还利落!”主客间的剃头交情,相熟就是几十年。

无名匠人:藏在镜头后的匠心

最热闹的摊位前,一位不肯透露名字的粟师傅埋头忙碌。剪刀翻飞间,他时不时捋捋自己的头发——前些天有纪录片团队来拍摄,看到记者他特意把头发梳得齐整。“粟师傅手艺顶好,就是脸皮薄!”排队的大娘笑着揭短。闻言,他耳根发红,手里的推子却一刻未停。

暮色渐沉,改河老街上,老式理发摊与对面霓虹闪烁的夜市悄然对望。一方木箱盛着旧时光,一把剃刀刻下新岁月。这些收费不过十元的老匠人,用几十年晨昏往复的坚守,剪出了市井的温度——剪去的是白发,留住的是人情。

来源:会同新闻网

作者:毛羽

编辑:王敏

点击查看全文
打开会同融媒,参与评论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