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会同草编:指尖上的文化脉络与时代新韵
2025-01-08 10:55:16 字号:

265A3974.jpg

“我们今天要编的是一只草龙,这只草龙有三十米长……”

近日,在会同县堡子稻梦小镇里,草编传承人陈卓琳正在教前来学习稻草编织的学生们如何编织稻草工艺品。

草编的历史可追溯至远古时期,当人类开始尝试用自然材料改善生活时,柔韧的草便成为了手中的创作源泉。从简单的容器编制起步,最初的草编物件或许只是为了盛放物品,满足基本的生活所需。

265A3945.jpg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同地域文化的滋养下,草编技艺逐渐分化并发展出各具特色的风格流派。

黄河流域,麦秸草编以其精湛细腻的工艺见长,能编织出复杂精美的图案,多应用于家居装饰和生活小物件;在江南水乡,蔺草编织则与当地的水乡风情相融,凉席、草鞋等制品不仅实用,更透着一股灵秀之气,成为地域文化的生动代言。而在会同县堡子稻梦小镇,“稻草姑娘”陈卓琳却自成一派,把原本要废弃的稻草,编织成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为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她的作品所到之处,必然会成为炙手可热的网红打卡点。

“我从来没想到,稻草原来可以变成这么多形状,你看这款是我们小时候看过的动漫人物,你看那边还有可爱的小动物。”前来游玩的王晶晶正开心地和“稻草”们合影留念。

265A3991.jpg

草编是一场指尖的舞蹈,是力与巧的完美融合。从最基础的经纬交织法起步,在通过均匀的横竖穿插,奠定了作品的基本形态与结构稳定性。而后发展出的绞编、编辫、平编、钉编等技法,丰富了草编的表现形式。“像我们现在在编织的这个‘龙’,只要掌握了编织的技巧,只需要两个人就能在三天左右的时间完成。”在稻梦小镇工作的村民黄玉凤告诉记者。

在现代社会的浪潮冲击下,草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机遇。工业化生产的廉价塑料制品大量涌入市场,抢占了传统草编生活用品的份额,使得草编的实用功能逐渐被边缘化;与此同时,传统草编技艺传承方式的局限性,如口传心授的传承范围狭窄、学艺过程漫长艰苦,导致年轻一代对其望而却步,传承人才出现断层危机。

265A3995.jpg

但是,“稻草姑娘”陈卓琳却在危机中发现了新机。“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断提升,以及对绿色环保、手工匠艺产品的追求日益升温,草编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与生态价值重新走进大众视野。”陈卓琳说,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草编成为了特色产业,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陈卓琳在大学学的是工艺美术专业,毕业后先后在长沙、杭州等地从事销售工作。2014年,陈卓琳返乡创业,第一件事是想着“干美术的本行”。一次偶然机会,她在一本杂志上看到稻草工艺品介绍,出身农村的她从中发现商机,结合怀化丰富的水稻资源,开始摸索稻草工艺品制作。“说干就干!”陈卓琳从零探索,拜民间手艺人为师,专心学习草编工艺和专业编织技术,再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创新。

“作为一名创业青年,就需要兢兢业业、尽心尽力。公司成立以来所取得的成绩及个人荣誉的背后,都凝聚着大家的辛勤汗水。”陈卓琳说。

在陈卓琳的努力下,稻草小镇现有四十余种草编制品,小至家具大至户外大型展品。“稻草其实有很强的塑造性,将草条编成细密的辫子,再拼接组合,就可以塑造出栩栩如生的动物轮廓,再加上个人多年积累的手感与经验,就可以将一根根平凡的草化为精美绝伦的艺术品。”陈卓琳说。

现在,陈卓琳的作品已经在全国30多个省区市、150多个旅游区进行展览。同时为当地留守妇女进行草编技能培训2000余人次,带动当地就业1000余人次。她用稻草闯出了一条稻草变黄金的“野”路子,把一根根“金条条”铺满了乡村振兴的路上。也正是这份热爱和理想,陈卓琳荣获袁隆平院士的赞许,并为其题词“钻研稻作文化,传承稻都文明”。

“‘持续创新,脚步不止。’我们会不断的把这项技艺在周边扩散,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传承这项技艺,让越来越多的人也成为‘稻草姑娘’。”陈卓琳柔和的语调中透着坚定。

天然草材的运用,不仅体现了就地取材的智慧,更赋予了草编作品一种源于自然、回归本真的特质,契合了中国人对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在2024年,会同草编被纳入怀化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名单。


来源:会同新闻网

作者:付俊华 毛羽

编辑:唐家兴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