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同,这座镶嵌在雪峰山脉南麓的小城,始终以红色基因、古色烟雨、绿色秘境等三色文化为傲。当“点亮中国美”的艺术火种点燃这片土地,这些沉睡的文化IP被赋予了新的叙事方式与传播形态。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留下一首赞歌……”9月22日下午,来自全国多个省份10所高校的近百名大学生“青春特战队”队员走进会同粟裕故里景区,作为“点亮中国美”走进湖南会同暨2025会同手工柴火月饼文化旅游配套活动,他们将通过“短视频+任务挑战”形式,用镜头“描绘”新农村新蓝图,用影像讴歌乡村振兴的新变化新气象。队员们在多个沉浸式体验研学环节后,内心感受化为一首《我和我的祖国》歌曲VCR录制的深情表达。这种“青春视角+流行元素+任务驱动”的创作机制,让文化传播突破代际壁垒,实现从“出圈”到“破圈”的跨越。
“《沧海一粟》剧目以多媒体手法重构历史,融合侗族文化、革命战场等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语言。这种艺术尝试极具前瞻性——避免了说教式叙事,转而通过诗化意象激活年轻观众的情感共鸣,红色文化通过创新表达焕发新生。”“将军晚年淡泊名利的选择,体现精神坚守比世俗成就更为永恒。”9月22日晚,以粟裕大将的传奇人生为蓝本编排的舞台剧《沧海一粟》首次公演后,现场观众反响热烈。
“脚下是沉甸甸的稻穗,鼻尖萦绕着月饼的香甜。”9月23日,中央电视台CCTV4专题节目《国潮匠心》走进会同,对会同手工柴火月饼文化旅游系列活动进行直播。来到堡子镇稻香诗田,农民丰收、乡村振兴的盛景让央视节目主持人杨阳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点亮中国美”走进湖南会同暨2025会同手工柴火月饼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嘉宾们寻红色足迹,觅耕读传家,鉴药乡百草,观稻菽金浪,品柴火月饼,叙诗与远方。一起在丰收的季节,拥抱美食、感受美好、探寻美妙。朋友圈、微博、抖音、视频号、小红书……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文化IP的传播早已从“单向输出”演变到“共创共享”的流量裂变。
“启动‘点亮中国美’艺旅融合赋能计划,旨在整合优质的文化艺术、旅游和媒体资源,用艺术语言传播地域文化、讲述特色故事,以文旅‘出彩’推动城市‘出圈’,以‘文旅+百业’赋能乡村振兴。”9月22日上午,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副主任孔蓉在“点亮中国美”走进湖南会同暨2025会同手工柴火月饼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表示。
活动期间,央媒顶流的现场叙事,线上线下的激情互动,数字媒体的创新应用,文旅嘉宾的沉浸体验,社交平台的恣意点赞,再加上“我们的村庄”乡村振兴影像工程优秀作品征集,构建起“专业媒体+多媒介融合+村民的主人翁传播”的多元传播矩阵,实现了从“被动观看”到“主动创作”的传播革命,“产业+文旅+艺术”的融合生态“有梗、有料、有温度”,让会同文化IP从静态展览升级为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播的情感符号,无不描绘出一幅幅兼具历史厚重与青春活力的会同文旅新画卷。
一块手工柴火月饼,串联起红色记忆、古村民俗与田园风光;一场“点亮中国美”活动,激活了沉睡的文化IP,唤醒了乡村的内生动力。会同的实践深刻揭示:文化复兴不是简单的“复古怀旧”,而是要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中找到“在场感”;乡村振兴也不是单一的“经济增收”,而是要实现文化、生态、产业的协同发展。
当“中国美”遇见“会同月”,“会同月”竟如此自然地点亮了“中国美”!
来源:会同新闻网
作者:何 乐 川 丁 赟
编辑:王敏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热门评论
打开会同融媒,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