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老师您好| 粟庆辉:我不再只关注自己“教得好不好”,更在意学生“学得会不会”“成长得好不好”
2025-09-10 18:23:18 字号:

金风送爽,硕果飘香。

9月10日,第四十一个教师节到来之际,粟庆辉一手持教案,一手握粉笔,站在讲台上,专心授课,辛勤耕耘。

图片1.png

粟庆辉是会同一中教师,2010年8月,他怀揣教育梦想,踏入会同一中这片热土,至今已有15个年头。他说,刚入一中的一段时间,会同这所“最高学府”给他带来诸多“想不到”,让他不断重塑教育认知,推动走向更专业的成长。

“第一个想不到,是班级管理如此精细入微。”对于自己的从教故事,粟庆辉侃侃而谈。他说,以前,他自认为作为一名班主任,自己在班级管理上足够细致。记得一个暴雨倾盆的清晨,他担心英语老师难以准时到班,便撑起雨伞,冒雨赶到教室组织学生早读。记得以前的每天最后一节课毕,他都要赶到教室总结学生当天情况。然而在会同一中,他发现他当班主任的细致远远不够。

“每周全校教师例会与年级会议,是最让我忐忑的时刻——政教主任和年级组长会逐一通报各班问题,小到桌面物品摆放,大到组织纪律管理,无一不细致。”粟庆辉回忆,他当年也因屡次被点名而倍感压力。起初,他将严格管理误解为严厉批评,把焦虑传递给了学生。然而他的这份“心思”,被一名校领导察觉。校领导温和而坚定地提醒他:“你需要适应一中的节奏,调整心态,把严管与厚爱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精细育人。”这番话如春风化雨,粟庆辉幡然醒悟:教育不是机械的管理,而是生命的对话;不是焦虑的传递,而是智慧的唤醒。

第二个让粟庆辉的“想不到”,是教学标准如此之高。他曾以为,教学成绩源于“苦教苦学”。但一中的教学生活告诉他,“卓越”二字背后,是教研共进的团队文化,是精益求精的专业追求,是拼命三郎的实干精神。“无论是市级教学比武必争一等,还是每次统考必争第一,都体现了一中人对卓越的追求。每一次考试后试卷不过夜,年级组精准到小题的数据分析与学情研判,试卷的分析,知识点的把握,哪怕毫厘之差,也牵动师者之心。在这里,我真正理解了何为‘以学术引领成长,以数据驱动教学’。”粟庆辉说,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氛围,推动着他不断向前,也让他深刻体悟到——教育是科学,要求教师严谨求真;教学更是艺术,需要教师以匠心打磨每一堂课。

图片2.png

粟庆辉的第三个想不到,是会同一中老师们“以校为家”的坚守和“甘为人梯”的奉献。“班主任们晨昏相伴,其他老师即便没有晚自习,也常自发留在办公室备课、批改、辅导。有时散步途中,会不自觉走回办公室。晨光熹微时已有人守候在教室门口,深夜晚休后仍有人伏案备课,办公室里常亮的灯光,走廊上耐心的答疑……”粟庆辉想起这些年来的点点滴滴,钦佩于同事们虽没有豪言壮语,却用一份坚守和执着,默默浇灌祖国花朵,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这份认真、执着,让他深受感染,自己也不知不觉成为其中的一员。

“我的第四个想不到,是清北之路如此艰难。我曾以为有了好生源,清华北大便水到渠成。事实上,教育竞争无处不在,众多名校各显其能、激烈角逐。我们会同作为小县,既无地域之利,亦无资源之优,所能依靠的,唯有小县办大教育的情怀和魄力,以及老师的坚守与学生的勤奋。”粟庆辉说,他坚信,地域不决定终点,勤奋与信念才是叩响成功大门的核心密码。

图片3_副本.jpg

从此,粟庆辉沉心从教,以校为家,逐渐改变粗放的教学方式,学会精细管理、用爱育人。除了吃饭休息,他几乎所有时间都留在学校,观察学生、研究学情、谈心辅导。晨六而出、夜半方归,日复一日,虽苦犹甜。

“一位领导曾说,‘大家争着要你做班主任,就是你最大的价值’。”粟庆辉说,他的成长得益于学校的培养与同事的帮助,他多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和先进工作者,更获得多个年级的信任与邀请。他深知,这份认可是责任,更是使命。

在教学上,粟庆辉不再只关注“教得好不好”,更在意学生“学得会不会”“成长得好不好”。他大力推动阅读育人,鼓励文科生“与经典为友,与博览同行”,让学生在《史记》《汉书》中涵养底蕴,在《全球通史》等瀚海中锤炼思维。2020年高考,他所在班更有29人上600分,为学校再添一笔辉煌,也再次证明——真正的教育,是点燃、是赋能、是成就。

2020年,在校领导的关心下,粟庆辉走上了中层管理岗位。但他始终牢记:“我首先是一名教师。教书育人,是我的初心与本分。”尽管学校行政事务繁琐,但他坚持执教一线,带头上研讨课、开设高考讲座、撰写教学论文、参加市模考命题,与其他行政领导一样早出晚归、全程在岗。他深知,教育者若远离教学一线,就像航船失去了压舱石;他希望,自己始终是一个“看得见课堂、听得见心跳”的老师,一个能与其他老师同频共振、共同前行的人;他坚信,唯有身在一线,发言才有底气,管理才有根基。

图片4.png

十余年来,粟庆辉见证了会同一中的风雨与辉煌:全市评比的“六连冠”,五年内两出省状元,十多名学子圆梦清北。近几年新高考和招生政策调整,新形势带来新挑战,但粟庆辉等会同一中人从未退缩,逆势前行,共赴山海。今年本科与特控线上线率、600分高分段人数,依然稳居全市县域高中前列。

一位已毕业的学生问粟庆辉:“老师,为什么你每天都有干劲?”

粟庆辉回答:“因为教育是我的事业。”

来源:会同新闻网

作者:何乐川

编辑:王敏

点击查看全文
打开会同融媒,参与评论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