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文化中国行·福地怀化阅千年⑥|大酉德善韵流芳
2025-07-02 08:54:15 字号:



辰溪大酉观坐落在大酉山麓,始建于北宋祥符年间,是湘西著名的道教场所。(刘晓克 摄)

沅水汤汤,自云贵高原奔涌而来,携着雪峰山的雾岚与武陵山的松涛,在辰溪的褶皱里蜿蜒成一条碧玉绦带。

大酉山九峰如黛,丹山寺钟声悠扬,惊起白鹭掠过酉庄的竹林,将四千年的光阴抖落成一地碎金。

这里,流传着善卷的动人故事——这位在《庄子·让王》中被详尽记载的上古时代主要文化代表人物之一,以德著称,是尧、舜的老师。尧帝曾以“北面而问”的大礼,虚心向他请教治国之道;舜帝更是几度让位,欲将天下托付于他。

然而,善卷淡泊名利,最终选择归隐辰溪大酉山,卒后葬于大酉山九峰岭。后人对善卷敬仰有加,将他奉为“中华德祖”。

善卷虽已远去,但他淡泊名利、固辞不受权位的精神,早已化作山间的岚气、融入潺潺的江水,滋养着辰溪的每一寸土地,让德善的根系在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蓬勃生长。



辰溪大酉山,因4000多年前善卷在此归隐而闻名,成为承载着中华民族高尚品德与隐逸文化的圣地。(刘晓克 摄)

大酉山下的千年守望

初夏的辰溪,山色空蒙,辰水如带。

我们跟随辰溪大酉文化研究会文化专家涂德胜的脚步,踏上了辰溪县潭湾镇铜山坪大酉山的黄土塬。

“这里,是善卷先生最终归隐和长眠的地方。”涂德胜的解说,带我们走向历史的纵深。

据《辰溪县志》载:“今县南里许大酉山之九峰岭,善卷墓在焉,善卷祠之遗址又存焉”;明嘉靖《常德府志·艺文志》中就收录有《善卷祠记》一文,记载“辰溪有善卷冢”。

善卷墓的探访,犹如一场朝圣之旅。

当车行至大酉山麓,竹影在山风中簌簌翻动,我们的脚步在山林间穿行,恍若听见时光褶皱里传来上古高士的跫音——这位被尧帝以礼请教、让舜帝几度让位而不受的隐士,终将肉身托付于此。

循着南宋祝穆编撰的地理类著作《方舆胜览》的记载:“(善卷墓)在辰溪县西龙兴观(今名大酉观),本朝(南宋)封茔立祠,禁樵采”,我们最终在大酉山九峰岭一处半山腰寻得那处封土堆,当地人都认为这就是善卷墓的遗址。



大酉山丹山石壁上的摩崖石刻。自唐宋以来,众多文人墨客慕善卷名前来,留下了诸多诗词歌赋,为摩崖石刻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刘晓克 摄)

四千年的时光只对山河做了小小的修饰,当指尖抚过被风雨侵蚀的夯土,忽然懂得《礼记》记载善卷墓葬“不树不封”的深意——真正的丰碑,从来都镌刻在天地之间。

南宋帝王曾两次加封善卷,敕额其祠为“高蹈先生”,并禁墓道樵采。而今站在善卷墓前,我们更能理解这份尊崇的重量。

大酉山的云雾曾是善卷的衣袂。

他曾在大酉山结庐而居,茅檐下挂着葛衣与兽皮,冬日以狐裘御寒,夏日披苎麻纳凉。这种“衣皮毛而饮沅水”的生活,不是苦行,而是与天地同呼吸的修行。

炊烟在暮色中升起又散去,不问人间兴废,只因他早已在耕锄的指尖,触摸到了文明最初的脉动——那些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智慧,正随着锄头起落,悄然播撒进历史的土壤。

当山岚漫过九峰岭,善卷墓的封土堆在暮色中渐隐成大地隆起的诗行。善卷的肉身或许早已化作春泥,但其精神却如沅水般滔滔不绝,在晨雾中化作永恒的文明之光。

德善之源的文明密码

善卷,作为上古时代的主要文化代表人物,与许由等高士齐名,其事迹有正史、杂史、方志、类书、考古等相互印证。

善卷生平最为荣耀的是两大事件:一是为尧帝师,二是拒绝舜帝的禅让。尧帝和舜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两位圣君,被赞誉为治国之才、德行之尊,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而善卷,不仅做过“尧舜师”,而且拒绝舜帝“让王”,足见其才能之高,德望之重。

《庄子·让王》中记载,善卷面对舜帝的“让帝”之举,他的辞让之辞,宛如一曲超脱尘世的生命礼赞:“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辰溪丹山寺,因毗邻承载着善卷归隐传说的大酉山,而沾染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历史与自然交融的独特存在。(刘晓克 摄)

这段辞让之辞,深刻道出了善卷对自然生命的透彻理解。他拒绝的并非权力本身,而是权力对生命本真的侵蚀与异化。善卷文化构建了一套以“天人合一”为宇宙观基石、以“重义轻利”“道德自觉”为实践准则的伦理体系。

这种逍遥于天地之间的姿态,恰与老子“道法自然”的箴言产生强烈的精神共鸣,共同构筑起中国士大夫的精神家园。

汉代大儒董仲舒对善卷给予高度评价:“尧舜德彰而身尊,善卷德积而名显。善在是,则尧舜之道在是;尧舜之道在是,则善亦在是。”

而辰溪大酉山,作为“中华德祖”善卷的最后归隐地和安葬地,也因其独特的地理特征,成为了善卷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唐诗人刘禹锡谪居朗州(今常德一带),多次寻访辰溪。他在《善卷坛下作》中留下“先生见尧心,相与去九有。斯民既已治,我得安林薮”的喟叹。这既是对善卷高洁行止的由衷赞叹,也隐含着对自身处境的复杂感怀。善卷,成为他精神困顿时仰望的“仙缘”,给予他心灵的寄托与慰藉。

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三年两次途经辰溪,均到大酉山拜谒善卷墓,并俱有题咏,表现出他对大酉山及善卷文化的钟爱。他将情感留在了大酉,也将思想留在了大酉,长期以来,他的“知行合一”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崇尚实学,坚韧务实,言行一致。

沅水依旧不知疲倦地奔流,善卷的故事在浪花里翻涌。记者忽然想起屈原在《涉江》中的喟叹:“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今辰溪县)。”原来这位三闾大夫,也在追寻善卷的足迹。

或许,每个中国人心中都住着一位善卷,在物欲横流时提醒我们回归本真,在道德迷失处点亮心灯。大酉山的月光依旧皎洁,善卷的独白仍在山水间回响,等待每个迷途的灵魂前来聆听。

德善之光的活态传承

善卷文化如潺潺溪流,润泽着辰溪这片土地。

2013年,辰溪大酉山大酉洞重现于世,洞口那副古楹联“乾坤输大酉,山第剧同寅”,堪称一把解读善卷思想的哲学密钥。



大酉洞口石壁上古楹联拓印:“乾坤输大酉,山第剧同寅”,堪称一把解读善卷思想的哲学密钥。(黎莹 摄)

上联“乾坤输大酉”,以宏大的宇宙视角,赞誉大酉山汇聚天地灵气,仿佛是天地间的一方净土,承载着无尽的精神能量。下联“山第剧同寅”,“同寅”一词暗喻着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崇高境界,揭示了善卷精神的本质:虽身处山林,却心怀天下苍生。

这种将个人修身与家国情怀融会贯通的胸襟,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担当精神形成跨越千年的共鸣,彰显出善卷文化强大的历史穿透力与永恒的生命力。

在历史的长河中,大酉洞藏书与善卷精神形成了一种奇妙的互文关系。二酉藏书的另一说,当秦火肆虐,焚毁六国典籍之时,秦朝博士官伏胜冒着诛九族之险,将《尚书》等经典藏于洞中,让文化的根脉在黑暗中得以延续。

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壮与勇毅,与善卷辞让天下、坚守本心的抉择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奇妙呼应。前者以有形之书续写文明,后者以无形之德润泽苍生,二者共同构成了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伟大基因。

大酉山麓的书院钟声,穿越悠悠岁月,与善卷的德音交织共鸣。清代乾隆年间,知县卢九云怀揣着对文化的敬畏与热爱,在大酉山麓重建书院,并将“敦崇实学”的匾额高悬于讲堂之上。这四个字,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震醒了偏远之地那沉睡的文化蒙昧。

此后,马公武创办的楚屏中学,更是将“乃文乃武,必忠必信”的校训深深镌刻进学子的血脉之中。当战火纷飞、硝烟弥漫之时,这座深山中的学府却传出了《楚屏中学学生进行曲》那激昂澎湃的歌声:“万卷书,三尺剑,精诚发扬古国魂。”



工作人员在拓印大酉洞石刻碑文(黎莹 摄)

这歌声,是善卷文化中崇德与尚文相融的教育实践在近代的最强回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学子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流淌在人们的血脉里,滋润人心,滋养文明,激扬着向上向善的力量。

在当代辰溪,善卷文化并未被尘封于典籍古墓之中,而是如同一颗充满活力的种子,在新的时代土壤里绽放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的辰溪县后塘瑶族乡莲花村宋先钦,便是善卷之“善”,在平凡人身上彰显的当代注脚。他以非凡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用十年时间偿还了村集体因办厂失误所欠下的巨额债务,诠释了诚信与责任的深刻内涵,如同沅水之畔那悠扬的德善长歌,激励着无数人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坚守道德底线,勇担社会责任。

德风千载文脉传。先贤善卷以德立身,对中华文明影响深远。跨越时空,古与今的对话与传承,又在以新的方式彰显着生命力。

文以化之的传承,不仅彰显于文明新风,还体现在文旅融合。现如今,大酉文化融合产业园作为辰溪县文旅重点开发项目,以酉庄·大酉书院为轴心,巧妙地将“文、农、旅、康、商”融合在一起,打造出了一部现代版的《桃花源记》。

游客在善卷文化 IP 的引领下,漫步于山水之间,体验着“冬衣皮毛,夏衣葛絺”的简朴哲学,感悟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东方智慧。在这里,文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了可触可感的美好体验。

沅水静静流淌,站在沅水之畔,看落日将大酉山染成金红,忽然懂得——善卷的德善之光从未远去。它化作沅水里的粼粼波光,大酉山间的松涛阵阵,更化作辰溪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当现代文明在物质丰裕中迷失时,辰溪大地上的德善长歌,恰似一盏明灯,照亮着中华文明的精神原乡。

记者手记

德善之风有新韵

沅水汤汤、青山如黛,辰溪这片土地仿佛被时光格外温柔以待。而当我们踏上寻访善卷精神的旅程,才真正明白,这里不仅是山水灵秀之地,更是中华德善文化的精神原乡。

四千年前的善卷,诠释了超越时空的生存智慧、构建了天人合一的精神家园。这种精神,如同大酉山间凝结的云雾,深邃而悠远,穿越历史的长河,始终滋养着这片土地。

采访中,记者常被辰溪人对善卷精神的传承所打动。从上古先民的炊烟到现代人的生活,善卷的德善之根早已深深扎入辰溪的每一寸土地。无论是清代书院“敦崇实学”的匾额,还是抗战时期学府里激昂的歌声,亦或是当代全国道德模范宋先钦十年还债的坚守,都是善卷精神在不同时代的回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从一处处历史古迹中感受文明之韵,从一篇篇经典著作中体悟文化之味,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方能更好地养身心、作表率、治家国。



辰溪大酉山是著名的道教圣地,大酉洞被列为“天下道教三十六洞之第二十六洞”。(刘田 摄)



大酉洞内景观,二酉藏书的另一说,当秦朝焚毁六国典籍之时,秦朝博士官伏胜将《尚书》等经典藏于洞中,让文化的根脉在黑暗中得以延续。(黎莹 摄)




来源:怀化新闻网

编辑:毛羽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