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一幅精致的扎染画,其中最难的就是扎,扎其实不容易掌握,需要通过不同的折叠方式来精准把控线条、细节……”
近日,会同县职业中专学校组织服装、美术专业的同学们开展扎染技艺的阶段性学习和实践,让扎染这道"非遗之光"照进中职生心中。
瞧,一群阳光向上的侗苗阿妹们正在向专业老师用心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染。扎染是一种古老的手工染色技术,通过将织物捆绑再染色,得到独特图案和纹理,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扎染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它是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是一种印染技术。在会同县职业中专学校今年首次开设的扎染课堂上,黄雪林老师正在为学生讲解扎染的制作要点,一场“靛蓝”的盛宴让同学们大快朵颐。
“因为我的课题是‘蓝色扎染’,所以选择的是植物染料‘靛蓝染料’。它是通过浸染、发酵的方法,提取出板蓝根和寥蓝根茎中的蓝色汁液,然后通过蓝色的汁液再来染布。”会同县职中老师黄雪林告诉记者,“布料我们就是选择传统的棉麻材质,做出来的工艺制品古色古香,而且很高级。”通过扎染的布料可以制作成抱枕、扇子、鞋子等形式各样精美的艺术品。
在户外课堂上,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将扎好的布料一一放入调配好的靛蓝燃料中。通过反复的侵染、氧化,待染色完成,打开布块的一刹那,一幅幅各具特色的作品呈现在眼前。有的如天空云朵,有的如极光射线,纹理变化和斑斓的晕色效果更是让蓝色呈现出了独特魅力。
“扎染是一门艺术,它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可以带给我们色彩和图案和不同的丰富想象。”会同县职中老师张秀平告诉记者,“我希望将这些技艺传承下去,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属于我们也属于世界的中华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非遗项目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会同县职中老师用匠心独运的手法,为古老的扎染技艺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学生们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创作出一幅幅令人叹为观止的扎染作品。这些作品如同色彩斑斓的梦境,既展现了扎染技艺的深厚底蕴,又体现了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敬意。
“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我了解到扎染的各种知识,通过不同的扎染方法,会有不同图案的呈现。”会同县职中学生杨珺媛告诉记者,“我自己本身也是学服装设计专业,这段时间的学习,对我的专业十分有帮助。今后,我会把这门扎染技术运用到专业当中,设计更多的有传统韵味的作品。”
据悉,会同县职中持续开展师生舞龙、扎染等一系列“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通过与实践课堂相结合,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同时也为学生开辟新的职业发展天地。
来源:会同新闻网
作者:付俊华 通讯员 李桔泳
编辑:唐家兴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