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打造高水平植被调查与生物监测技术队伍,近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组织“第十期植被调查和生态系统生物监测技术培训班”,并将此次培训与实习地点选在会同森林生态实验站。
5月31日,来自中国科学院30多个生物系统研究野外台站的工作者来到中国科学院会同森林生态实验站,进行实地观摩与学习。当天上午,工作者们来到会同站的生物系统研究实验室,观摩学习仪器操作规范。随后大家又来到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在杉木人工林综合观测场、地带性常绿阔叶林综合观测场、气象观测场、植物养分平衡观测场等野外台站样地,实地学习如何正确监测与收集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水分、土壤、生物、气候等重要数据,并通过观测来了解杉木人工林生产力与固碳增汇功能的变化以及森林生态系统演替动态与水源涵养功能变化。
“我们这次考察的目的,主要是想让来自三十多个台站的工作人员来到会同站参观学习这边的监测工作。会同站的仪器设备非常完备,而且长期监测数据质量非常好,每年的监测评分都是90分以上,在会同站大家能够学到的东西比较多。”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吴冬秀说。
上世纪80年代,我国成立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以监测全国不同生态系统的长期变化情况。如今该网络已有43个野外台站分布于全国各地。会同生态研究站是该网络的第一批成员,进行生物监测的设备先进、技术成熟。在会同站进行实地学习,能有效帮助生物系统研究野外台站的工作者尤其是生物监测队伍中的年轻技术人员的成长与进步。
“这次来到会同站主要参观和学习了气象观测场、综合生物观测场,了解到气象观测场的操作规范和综合生物观测场的相关植株生长特性,此外还学了很多其他的知识,这对我以后的工作能够起到很大的提升和帮助作用。”新疆阿克苏生态研究站助理实验师吴国瑞说。
来源:会同新闻网
作者:唐 家兴
编辑:唐家兴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