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箱包厂上班,上个月领了3500元。”会同县蒲稳乡阳溪村村民杨华能拿着工资卡美滋滋地说,“家门口就业”工程让他有了新期待。
压箱、扎线、包边、缝纫……4月23日,会同县产业开发区湖南享同实业箱包生产车间,缝纫制作、包装生产井然有序,一派火热的生产场景。
湖南享同实业是去年入驻会同产业开发区的一家箱包企业,现有员工600余人。会同产业开发区目前有54家企业入驻,带动就业2000多人,大部分是附近村庄村民。他们在“家门口”就业,月工资2800元至10000元不等。
今年,杨华能因小孩即将高考,加之父母年迈,在浙江温州一家制衣厂工作多年的他于去年底毅然返乡。“车间建到家门口,不用到外边奔波,家里老人要照顾,我半个月就能回家一次,心里踏实多了。”杨华能对记者说。
在坪村镇枫木村,会同健骄皮制品公司生产车间缝纫机运转不停,一线工人们正手脚麻利地忙碌着。该公司主要经营手套等产品,带动了该村及周边60余名群众就近就业。
“从‘家门口’到‘厂门口’只需要5分钟。”粟明发从小患小儿麻痹症,腿脚不便,干不了重活;其妻半身瘫痪,基本丧失劳动能力。该县“按需设岗”,引导扶持、创办就业帮扶车间,对脱贫人口、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困难群体实行岗位兜底安置就业。“工作是计件制,多劳多得,每个月有持续稳定的收入,足够生活养家,很知足。”粟明发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稳就业就是保民生。据统计,目前,会同县已建成“家门口”标准化厂房、车间280余个。“让适龄劳动力从‘找到工作’转变为‘稳住岗位’和‘安心生活’。”会同县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田玉桃说,“家门口就业是一项打基础、惠民生、利长远的民生工程,今年,会同返乡、留乡就业人口达2012人,占去年外出务工人数的1.7 %。”
会同是劳务输出大县,为了让更多人在“家门口”就近就业、创业,会同县实施“家门口就业工程”。按照“构建就业立交桥、车间(基地)建到村、岗位送到家”发展思路,以招商引资办企业、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帮扶车间、公益性岗位兜底等方式,积极搭建用工平台、开发就业岗位。会同先后引进金熙电子、引卓恩、金飞莱、享同实业等一批企业落户会同,特别生猪全产业链项目和正在打造产值100亿元箱包全产业链项目,全部投产后,拟带动就业1.2万人以上。
“家门口就业”是会同县实施“四个家门口工程”的重要惠民实事之一。今年,会同深入实施就业、上学、看病、乘车“四个家门口工程”,计划到2025年城镇新增就业8500余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000余人,脱贫人口就业35000余人;2023年新增学位数5560个;确保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县域就诊率达到95%以上;对全县230个建制村实现客运网络全覆盖,让群众“出了家门上车门,下了车门进家门”。
“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我们就抓什么、推进什么。”县委书记伍罕鸣强调,要把实施“四个家门口工程”作为增进民生福祉、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抓手,用心、用情、用力把群众关心关注的就业、上学、看病、乘车等问题办好、办实、办到位,让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来源:会同新闻网
作者:胡江勇
编辑:李洁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