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滨侗族苗族乡洞头塘村位于会同县西北部,漠滨侗族苗族乡东南部渠水河畔朗漠公路旁,东与青朗侗族苗族乡黄泥田村相邻,南接蒲稳侗族苗族乡大罗田村,北与洞头冲村相靠,西与沙堆村相连,距县城35公里、乡政府9公里,是我县进入漠滨的门户。
厚重的历史
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渠水河古称徐水,发源于黎平县地转坡,从托口入沅江。
六千多年前,这里就成了中华民族先祖炎帝活动的重要通道,洞头塘之地也就随之烙上了文明的印记。公元前214年秦统一中国,天下由三十七郡扩充到四十八郡,设镡城县(县址在今靖州三桥处)属象郡,范围至今会同县北部。洞头塘之地从此正式以文字记载纳入中华版图。
名字的由来
渠水河中大顶滩与滑板滩之间有一个很大的塘叫鸾塘,塘中河水高深莫测,即使枯水期也是阴森森地令人生畏。传说塘中有一对大鲤鱼,平时潜伏在深不见底的水下洞穴里,一遇天气闷热就钻出来,庞大的身躯将鸾塘左上角的河滩拦腰塞断,发出霍霍的叫声,令人毛骨悚然,接着就会电闪雷鸣、大雨倾盆。
这个鲤鱼塞滩之地神秘莫测,人们把它叫神洞。神洞左侧是一条冲,遂称“洞头冲”,神洞右侧是滑板滩,滩头是静静的河塘,乃曰“洞头塘”。
兴旺的人气
渠水河暗礁险滩林立,古来让无数船夫、划排佬惊心动魄,船翻排散之灾经常发生。从太阳坪到托口,四十多处险滩中最险的一处就是洞头塘下面的连续三滩——滑板滩、大顶滩、小顶滩,堪称渠水之咽喉。洞头塘是唯一一处船排商客必须上岸祈福求安的地方,具有得天独厚的留宾纳客之优势。这里下有凶滩恶水虎视眈耽,上有六十多万平方米的深水良港,依依相留。人们修建了三个石板码头,立了几尊巨大的石礅,所有船排栓在石墩上稳稳当当,有时上百条排船停满大江,一眼望去蔚为壮观。
很久以前洞头塘就修建了一座杨公庙,香火经久不衰。清朝嘉庆年间将庙宇扩建,雕梁画栋,宏伟庄严,大小神偶活灵活现,整座庙宇金碧辉煌,门口一对庞大的石狮子栩栩如生八面威风,来往香客川流不息。本地人每到初一、十五,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必焚香祭祀。若有争吵不决者,常有相扯到庙内剁鸡发毒誓,由此,也形成了一则远近闻名的笑话典故——当有二者相争不让时,旁人就讥笑说:“洞头塘有个猪肚子,你们去争取来。”寓意是争得无意义,“猪肚子”就是庙门口那浑圆的石狮肚,搬不动,不能吃。
长年的兴盛,也使洞头塘成为了戏班子的聚欢地。庙场时常有戏班浓妆献艺,每到过年戏班更是从大年初一,一直唱到十五元宵。
村寨的腾飞
一九四九年十月,随着人民解放军进驻会同,洞头塘解放,凉亭坳千年古井哺育下的洞头塘人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1950年4月设洞头塘乡,辖洞头塘、洞头冲两地,接着修建了洞头塘木站和洞头塘学校,六十年代改为洞头塘大队(洞头冲分出)。随着“漠滨大队大会战,沙堆大队月形坡,蒋家溪水流上界,鸾塘坡上唱凯歌”的学大寨战鼓擂响,洞头塘人一个个鼓足干劲,硬是让蒋家溪水流上了界。
改革开放后,洞头塘大队改为洞头塘村,洞头塘沸腾了,尝到改革开放甜头的洞头塘人像插上了翅膀。如今许多家庭洋房有了,私车有了,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单一劳作方式一去不复返了。
乡村振兴 再创辉煌
现在洞头塘共有3个团寨:岩察溪、凉亭坳、蒋家溪,共有14个村民小组,396户,1309人,主要姓氏有杨姓、陈姓、蒋姓、蒲姓、李姓、黄姓、蔡姓、龙姓。民族成分主要为侗族、苗族、汉族。地形为丘陵,气候为热带季风气候,现域总面积近8平方千米,约合11000余亩,耕地面积为980亩(水田443亩)人均耕地0.3亩,村校建设用地约300亩,山林约9100亩,森林覆盖率90%,其中生态公益林2770亩,杉、松杂用材林280亩,经济林6050亩,水域及其它用地约350亩。2021年国家“乡村振兴”拉开序幕,到2021年底村民自主创业初见成效,开垦油茶3000余亩、低改20多亩,种植钩藤20多亩,牛肉年产量1.5万斤,猪肉年产量11万斤。村委克服重重困难,开拓集体经济。到2022年第二季度新造东魁杨梅基地100亩,栽种黄精30亩,种植茯苓10亩。
随着乡村振兴的进一步深入,洞头塘将脱胎换骨变成干净整洁、绿树成荫、花草清香、田园如画、民族特色、清廉勤俭、人情愉悦、朝气蓬勃的崭新的现代化村庄!
来源:会同新闻网
作者:通讯员 蒋映春
编辑:李洁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热门评论
打开会同融媒,参与评论